寻根 ▋百家姓之--尉迟氏 家族起源族谱
百家姓溯源
尉
迟
家
族
姓氏源流
尉迟姓源流有二:源于塞种人,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尉迟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源流一:
距今一千六百余年前,西北地区有一个氏族部落号“尉迟”,其祖先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后世的“于阗人”,就是今称的塞种人,使用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即于阗塞语,其族首领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汉译音为“尉迟”,是冠在从汉朝时期开始立国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者”。尉迟一族后与鲜卑拓拔部联合,被称作“西方尉迟氏”,后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部落,被鲜卑拓拔部大人称之为“尉迟部”。之后,尉迟部一直跟随拓跋部称霸于北方地区。经过长时期的东征西战,鲜卑拓跋氏终于建立了北魏政权,当上了中国北方皇帝,而尉迟部也就跟着身价百倍,成为北魏皇室中的世代贵族,也是北魏勋臣八姓之一。后来,北魏孝文帝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在北魏太和十七年至二十年间(493年―49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连皇帝的姓氏都由原来的拓跋氏改为汉姓元氏,同时还下令其余的鲜卑族人也一律改汉姓。鲜卑尉迟氏部落族人便是在这种情形下,以部落名称的谐音汉字“尉迟”为姓氏,称尉迟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在隋朝时期,整个尉迟氏家族又进行了第二次汉化过程,许多贵族称单姓尉氏,后来还有尉迟氏被隋文帝赐改为杨氏者,如隋朝末期著名的将领杨义臣就是。杨义臣的父亲就是隋朝的开国大将尉迟崇,后来在战场上牺牲,隋文帝出于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杨义臣在皇族的辈份。
源流二:
来自赐姓:《周书·文帝下》: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穿鲜卑服装。 由于宇文家族实行鲜卑化政策,赐姓其势力下的汉人将领和望族,其部将家族和家仆也要跟从改姓,其中改姓尉迟的有陈忻等,他们成为了汉族尉迟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尉迟氏是典型的源出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十九位门阀。尉迟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尉迟,本来是南北朝时来华的鲜卑族部落的名称。距今1600年前,这个部落随同同族的拓跋氏跑到中原来打天下,经过长时期的东征西战,拓跋氏终于当上了皇帝,于是尉迟部也就身价百倍,成了北魏皇室的一个诸侯。后来,北魏皇帝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极力推行中华文化,学习汉俗,连皇帝的姓氏都由原来的拓跋氏改为元氏,同时还下令其族人也一律改为汉姓,尉迟氏便是在这种情形下,以部落的名称作了家族的姓氏,而称尉迟氏。尉迟复姓望族居太原,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山西省太原市。
历史名人
尉迟迥
字薄居。北周孝闵帝时,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驻益州。他素有大志,好施爱士,政绩卓著,为时人铭碑所颂。
尉迟纲
字婆罗,蜀国公尉迟迥之从兄。是宇文泰一手培植出来的将领,骁勇而有膂力,善骑射。卒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享年五十三岁,谥周太保吴武公。
尉迟僧乌波
五代、宋初的于阗国王。
尉迟恭
唐初大将,字敬德(586-658),鲜卑族,朔州鄯阳(今山西平鲁区)人。隋朝末年,从军高阳,以武勇著称。曾随刘武周起事,后降唐,从太宗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为右府参军,屡立大功,是李世民亲信之一。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太宗欲妻以女,敬德说:“臣妻虽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原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身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后尉迟恭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胡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
尉迟胜
唐朝于阗王珪长子,幼年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曾到长安朝见过唐朝皇帝李隆基,并带去了于阗的特产名马和美玉。唐玄宗李隆基不仅亲自召见了他,而且回赠了中原特产,并将宗室的公主嫁给他为妻,同时又封他为右威卫,曾与高仙芝共同率兵击败了侵扰安西四镇的萨毗播仙,立下了大功。因此,唐朝又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之后又晋级为光禄卿。时隔不久,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6年),唐朝内地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尉迟胜将王位让给弟弟尉迟曜,亲自率领于阗兵五千,到内地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由于于阗王国在尉迟胜治理期间,经济兴盛,生活安定,于阗人民十分拥戴尉迟胜,对他的远离依依不舍。尉迟胜为了表示自己仍归故土的决心,特地将亲生的小女儿留了下来。唐朝的皇帝李亨对尉迟胜千里迢迢率军前来协助平叛也非常赞赏,又授予他特进、兼殿中监等官衔,尉迟胜从此成了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名高级将领。“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尉迟胜为了了解内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于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请求留在京师从事宿卫。唐代宗李豫答应了他的要求,加开府仪同三司,封他为武都郡王,食邑百户,封其弟尉迟·曜为于阗王。尉迟胜留在唐朝京师之后,在长安修行里,兴建林园,接待来访宾客。时间仅仅过了两年,即唐朝贞元初年(公元785年),尉迟胜的弟弟尉迟曜派遣使者,向唐德宗李适上奏说:“于阗王位的继承法规定,王位一向是国王正妻的长子才可以继承,既然哥哥让位于我,我应当让位于侄儿尉迟锐。”于是,皇帝李适以尉迟胜的儿子尉迟锐为检校光禄卿兼毗沙都督府长史,而拜尉迟胜为骠骑大将军、于阗王,准备命他返回于阅承袭王位。但是,尉迟胜再三辞退,认为弟弟尉迟曜管理于阗国事多年,于阗人民生活安定,都心悦诚服;而尉迟锐久居京师长安,对于阗的情况并不了解,不宜封他为于阗王。李适听从了尉迟胜的建议,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事后,尉迟胜兄弟间相互禅让王位的佳话,受到了京师许多人的赞扬。后来,尉迟胜又升任为睦王府之傅、原王府之傅,六十四岁时与世长辞。
唐朝皇帝为了纪念这位品德高尚的少数民族将领、于闻王,于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追赠他凉州都督的官衔,并让他的儿子尉迟锐继承了职位。
尉迟乙僧
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人,唐代画家。与其父尉迟跋质那(画家)皆以善画闻名,有大小尉迟之称。
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是于阗人。于阗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处在中亚和中原文化交流的过道上。那里的绘画,既受中原的影响,又受中亚和南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尉迟父子的绘画,是当时中西绘画融合的产物。关于尉迟跋质那的记载很少。《历代名画记》说他是西国人,“善画外国及佛像,当时擅名,今谓之大尉迟”。而有小尉迟之称的尉迟乙僧,则记载较多,且多出自唐人,诚可信也。[1]
尉迟跋质那
唐氏画家。于阗人,与子乙僧并称为“大小尉迟”。善画外国风俗及人物、佛像、宝树,尤擅画黄犬及鹰,当时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中原,如印度僧人昙摩拙义、跋摩便是对大小尉迟有重要影响的人。画迹有《降魔》、《变相》等壁画,作于东都寺院,著录於《京洛寺塔记》;《六番图》、《婆罗门图》、《外国宝树图》,著录于《历代名画记》。
尉迟炽繁
《周书·列传第一·皇后》 宣帝尉迟皇后名炽繁,蜀国公迥之孙女。有美色。初适杞国公亮子西阳公温,以宗妇例入朝,帝逼而幸之。及亮谋逆,帝诛温,进后入宫,拜为长贵妃。大象二年三月,立为天左大皇后。册曰 :“咨尔门膺积善,躬表灵贶,徽音茂德,朕实嘉之。是用弘兹盛典,申彼宠章。尔其克慎厥猷,寅荅景命,永 承休烈,可不慎欤。”帝崩,后出俗为尼,改名华首。隋开皇十五年,殂,年三十。
尉迟惇
尉迟迥之子。尉迟迥不满杨坚,起兵反抗。尉迟惇率军十万进抵武德(今河南武陟东南),在沁水东岸布阵二十余里。高颎命人在沁水上架桥,尉迟惇在上流纵火筏烧桥,高颎则命人填“土狗”以阻火筏。尉迟惇下令部队稍稍后退,这时孝宽见机不可失,命大军迅速前进,渡过沁水。高颎下令焚烧浮桥,断绝士卒逃走的念头。至八月十七,韦孝宽破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尉迟迥兵败自杀身亡,尉迟惇单骑逃往邺城,韦孝宽军乘胜追击。尉迟惇向青州(山东省青州市)逃奔,途中被郭衍擒杀。
尉迟运
(公元539~579年),鲜卑族,尉迟纲之子;朔州善阳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朝北周将领。有文武才干,忠勤鲠直。受武帝器重。北周建德初年,以其为右宫正,辅太子赟。数直言谏赟过,反遭其忌恨。
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宇文直乘帝离长安,突袭宫城。运临机应变,击溃直兵。帝还,进位大将军。参预筹划平齐,封卢国公。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总领禁军,随帝北伐,护帝丧还京。
北周宣帝初,进位上柱国。后尉迟·运惧帝报复,求出为秦州刺史。
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以忧惧卒于秦州,其实北周静帝宇文衍并没有要报复他的意思,赐谥“中”。
尉迟珪
(生卒年待考),于阗人(今新疆和田)。著名唐朝时期于阗王(今新疆和田)。
尉迟汾
(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诗人。
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他与韩愈等同游洛北惠林寺,并题名刻石。次年在中书舍人权德舆下登进士第。
唐元和七~九年(公元812~814年),任太常博士,曾议杜佑、李吉甫之谥。后任祠部员外郎。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任国子司业。
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任少监,旋官卫尉少卿,曾陪河南尹王璠至嵩山祭岳,并作诗状嵩高灵胜。
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任河南少尹。今存诗一首,文一篇。
尉迟偓
(生卒年待考),著名五代南唐史学家。官给事中,预修国史。著有《中朝故事》二卷,记唐末懿宗、僖宗、昭宗、哀帝四朝故事。上卷多载君臣事迹及朝廷制度,下卷则杂录神异怪幻之事。所记多可补史书之缺,但亦有事出闻,不尽可信。
尉迟德诚
(生卒年待考),字信甫;绛州人(今山西绛县)。著名元朝大臣。
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为詹事院都事。
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击奸吏,宽税敛,上计京师。
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拜辽东道肃政廉访使。上疏言事,提出立谏官,崇科举,抑奢侈,裁冗官等。未报而卒。
尉迟凤岗
(1903~1937),字敏鸣,山西朔县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二十一旅副旅长,抗日英烈。尉迟凤岗自幼为人正直,颇有燕赵义士风采,好打抱不平,疾恶如仇。青年时代,他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腐败无能,投身军旅,考入步兵专科学校学习。他学习认真,军事训练中吃苦耐劳,多次考试成绩均为优良,深受校方的好评和同学们的赞赏。尉迟凤岗从步兵专门学校毕业后,到部队担任排长,他善于带兵,赏罚分明,与士兵同甘共苦,深为士兵所拥戴。作战中,他身先士卒,勇猛无比,旦足智多谋,处理情况果断,依战功逐步擢升为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尉迟凤岗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师第二十一旅少将副旅长,兼第四十一团团长。当他得知日寇发动大规模的全面的侵华战争的消息后,立即请缨上阵,要求率部与日寇决一死战,杀敌立功,以报效国家。不久,陆军第七师奉军事指挥机关命令北上作战,到达河北省涿州一线援助华北战场上正在浴血奋战中的中国抗日军队,并阻击侵占中国北部重要城市北平、天津后又沿平汉路南下的日本侵略军,以保障后援大军集结保定,作好与南下日寇决战的准备。
1937年9月22日,尉迟凤岗接到上峰命令,要他火速率部到满城县布防,做好迎击日寇进攻的准备。此时,日寇已在华北稳住阵脚,并在获得大量援兵后,分别沿平汉、津浦、平绥路大举进攻,各地战况异常激烈,瞬息万变。当尉迟凤岗率部行经保定附近董村时,与大批日寇突然遭遇,双方互相射击,混战成一团。尉迟·凤岗临危不惧,镇定如常,火速指挥部队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掩护全旅主力从容应战。这时,敌情尚不明了,旅长不在部队,尉迟·凤岗勇敢地担起了指挥作战的重任,指挥部队打退了日寇多次的进攻。不久探明,当面敌人系南口战役后向南推进的日寇主力师团,尉迟·凤岗奉令率部坚守阵地,阻击敌人,掩护这一地区其他友军迅速转移。尉迟凤岗临危受命,他自知敌情严重,形势万分危急,但却毫不畏惧地接受了阻击任务。他亲临前线,鼓励抗日将士勇敢作战,杀敌立功,誓与阵地共存亡。这时,日寇主力部队在密集的炮火和装甲车火力的掩护下发起疯狂进攻,将士们凭借高昂的士气,简陋的工事抵抗,拼死厮杀,战况惨烈,尉迟凤岗在激战中,亲临前线,身先士卒,率领抗日将士奋勇杀敌,不幸在战斗中,身中数弹。他咬紧牙关,裹好伤口,继续指挥战斗,不肯退下战场,后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
尉迟瑞兰
(1898~1981),女;江苏江宁人。著名现代护理学专家、教育家。
1927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护士学校。1928年回国,曾任江西南昌妇幼医院护士主任、芜湖弋矶山医院护士学校教员、云南圣光医院护理主任、南京鼓楼医院金陵护士学校校长。
1952年起任南京护士学校校长。她从事护理教育工作四十余年,为促进中国医学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尉迟静
(1922~1996),江苏南京人。著名现代针灸医学家。著有《简明耳针学》、《耳背穴位疗法图解》等。
尉迟玉珩
(1975~),女;祖籍浙江绍兴,上海出生。著名安徽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1996年毕业于安徽服装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现为安徽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优秀,并担任校学生会文艺委员,活泼、上进。走入社会后凭借个人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母校争了光。每年都为母校的服装设计大赛担任主持,不辞辛苦,表现出对母校的深厚情感。
尉迟佩玉
(1977~),女;尉迟恭后裔;台湾台北人。著名台湾省“飞碟”电台主播。任职飞碟电台近十年,主持儿童新闻世界报道,还擅长在节目播报过程中“突爆内幕”。
尉迟琳嘉
(1982年7月7日~):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毕业,曾在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节目中成功连任擂主9期,成为该节目里程碑式的人物。现为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主持“娱乐大风暴”和“娱乐新闻报道”两档节目。荣获凤凰卫视2007年度最佳娱乐节目主持人奖。曾在中央电视台“健康星”节目和中央教育台的“青春嘉年华”节目中担任主持。
2016年主持“四大名助”节目。
尉迟治平
(1944 年4月25日~):文学硕士,中文系教授。《语言研究》主编。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全国方言学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兼任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大语言文化学报》评审委员,韩国庆尚大学校客座教授及语言信息处理协调中心召集人。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镝余堂、忠武堂:唐朝时有鄂国公尉迟敬德,战功累累。有奸臣说他要造反,太宗问他,他回答说:“臣从陛下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我随陛下身经百战,如今留下的,是枪刀弓箭里面捡回来的一条剩下的命。如今天下已定,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吗?)说罢,就脱光衣服往地下一扔,要太宗数数他身上的伤疤,太宗留着泪抚摩着,安慰他。他卒后谥忠武。
家谱文献
安徽横阳尉迟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博望镇横山村。
宗祠联
四言
望出太原;
源自鲜卑。
——佚名撰尉迟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尉迟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如皋城筑;
益州碑留。
——佚名撰尉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旧日如皋城砖上有“尉迟敬德造”字样。今灵威观即当年尉迟敬德行辕。下联典指北魏·尉迟迥都督益州,政绩卓著,州人立碑颂德。
五言
兄弟双公爵,
父子两画家。
——佚名撰尉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蜀公尉迟迥及其从兄吴国公尉迟纲。下联典指唐代画家尉迟乙僧与其父跋质那(画家)皆以善画闻名,有大小尉迟之称。
六言
鄂国表凌烟阁;
益州留颂德碑。
——佚名撰尉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大将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人,隋末跟从刘武周,后降唐,曾击败王世充军,并参与镇压窦建德。武德年间玄武门之变中,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官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封鄂国公,图形绘于凌烟阁。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代地人尉迟迥,字薄居罗,孝闵帝时,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驻益州。
七言
益土颂恩威并济;
凌烟表山岳不移。
——佚名撰尉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尉迟迥,有大志,好施爱士。以平蜀功封蜀公。下联典指唐·尉迟恭,佐太宗中兴有功,其图形绘于凌烟阁。
八言
富不易妻,愿辞帝女;
情甘让国,留待唐廷。
——佚名撰尉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太宗欲以女妻尉迟恭,尉迟恭以“富不易妻”辞之。下联典指于阗国王长子尉迟胜天宝中来朝,官至骠骑大将军,请以该国王位让弟,自己留唐宿卫。
九言
智勇兼全,累功见忠武;
恩威并济,刻石颂姓名。
——佚名撰尉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大将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省朔县)人。因战功卓著,是李世民亲信之一。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太宗欲妻以女,敬德曰:“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之所愿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国公。卒谥忠武。下联典指北周蜀公尉迟迥,字薄居,有大志。好施爱士。为是夫铭碑颂之。
尉迟与尉
相传在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提出汉化政策,其中之一是“改汉姓”,其中就提及到尉迟姓改为尉姓。故部分尉姓的祖先为尉迟。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